预告 | 教育部发布会,带你看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更多教育信息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微信号:jybxwb

2024-01-25 浏览详情

一线采风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 正文

【一线采风】为有源头活水来——我院(北京)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纪实

发布时间:2019-06-10 09:46:22  作者:朱家骏  来源:党政办公室 马克思主义学院   点击:

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院(北京)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改革纪实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和原则方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高度重视,向全国思政课教师发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总动员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源头活水”。

3月19日,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董晞主持召开座谈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纷纷表示,一定要按照总书记指出的方向、提出的要求,兢兢业业立足思政课讲台,精心讲好每一堂思政课。

4月11日,我院(北京)党委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了专题研讨。校党委中心组成员徐孝民、葛世荣、姜耀东、王忠强、朱书全、董晞、范中启、王家臣、邹得志、常维亚参加了学习。

经过学习,中心组成员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是学校的头等大事和重要政治任务,要在全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推动形成全校上下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我院(北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全力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地,持续激发矿大学子为中国梦矢志奋斗的正能量。

作为学校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及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坚持“博学慎思,授业弘道”的办院理念,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入联动,打造教师宣讲团、马克思主义青年读书会、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三大育人平台,思政课建设与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

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开展社会实践。近三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分别前往贵州毕节、河北正定、北京房山、四川广安、重庆等地进行社会调研,深入了解国情、党情、民情,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推动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深度融合。

2017年1月16日至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前往重庆、广安、三汇坝等地开展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人物背景”“三汇坝记忆”“寄语新矿大人”等模块进行重点访谈,制作了以“重走矿大路、再忆三汇坝”为主题的展板,并在北京矿业学院搬迁三汇坝47周年之际呈现给全校师生。通过主题展览,进一步鼓舞了全体师生继承和发扬百年矿大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2017年5月13日至14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前往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展教师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煤炭生产一线了解企业生产和员工生活情况,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有效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阅历。

2018年,马克思主义学院前往兰州财经大学、长征会师纪念馆、天水电子科技股份公司、东北林业大学、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等地开展社会实践,促进教师把丰富的实践成果运用到思政课教学中,进一步坚定了师生的“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教育部和北京市的有关访学研修项目和培训活动,深入推进校际间思想政治理论课交流,与西南大学、新疆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黑龙江科技大学等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科建设经验。

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办了“六道口思想者论坛”活动,先后邀请多名专家主讲。安排教师参加改革开放40周年暨全国煤炭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会议,交流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成果。近三年来,学院有10名教师参加了教育部或北京市组织的访问学者、思政课工作室研修,思政课的短期培训更加频繁。

 

教师宣讲团唱响矿大之声

燃亮高校学子的信仰之炬,激发广大青年的智慧力量,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决定成立我院(北京)教师宣讲团。

学校以校党委宣传部为牵头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协办单位,启动了我院(北京)教师宣讲团的筹办工作。筹办期间,教师宣讲团筹办委员会就教师宣讲团的根本宗旨、主要职责、组织运行、宣讲主题、人员组成等进行深入探讨,制订了《我院(北京)教师宣讲团章程》。

学校党委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要求广泛吸收相关学有所长的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全校众多教师积极踊跃报名。目前,第一批宣讲团成员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其他部处室和学院的约30位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宣讲队伍,奠定了教师宣讲团的发展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作为宣讲团的中坚力量,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建立宣讲主题资料库,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现途径,成为引导教师立德树人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

目前,教师宣讲团已在校内外开展了数十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的宣讲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未来,教师宣讲团将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矿大(北京)故事”等主题,采取专题宣讲与“点题”宣讲、集中宣讲与灵活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深入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宣讲师生员工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广大听众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青年读书会让经典深入人心

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办好思政课,就要在“放盐”的技术和艺术上多琢磨。

我院(北京)马克思主义青年读书会,缘起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代表性著作,追本溯源,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号召,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发起成立,为全校青年师生搭建了一个学习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平台。

马克思主义读书会成员来源广泛,包括学校多个处室、学院的青年教师和来自各学院的本、硕、博学生,共计100余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良性互动。

读书会秉承“搭建读书平台、增进读书交流、提高理论水平、拓展学术视野”的宗旨,主要以研讨的形式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篇目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等进行研读,并结合时政热点进行讨论。

每次活动一般设有两个环节,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名青年教师导读本次活动经典篇目,然后让每一位成员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并就相关问题参与讨论。

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经过老师的讲解和同学的讨论,变得生动形象,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关系,让广大师生从一个更高层次去看待现实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在读书会的成员里面,有不少理工科专业的本科生。他们的积极参与,能让思政课老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在课堂教学上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读书会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成为了对思政课堂的有益补充,在打造第二课堂这条道路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在无数次的交流和碰撞中,各个群体呈现出鲜明的特点:95后本科生切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视角新颖独特,理工专业学生的人文阅读量让人惊叹,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解读新锐大胆,资深教授及时“敲敲边鼓”让大家感叹“姜还是老的辣”。

读书会的主体虽然是青年,但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教师们也大力支持读书会的活动并为参与活动的青年师生提供理论支持。苏杭教授被聘为读书会理论导师,桂翔教授为读书会作了题为《如何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专题讲座,李妍教授、田霞教授也多次出席读书会的活动,和青年师生一道学习研讨有关问题。

读书会的建设得到了校领导的亲切关怀。校党委书记徐孝民等校领导多次参加读书会的有关活动,并对读书会的相关工作予以指导。徐孝民书记在参加读书会活动时表示,读书会有益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有益于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提升和健康成长,读书会将和广大师生一起,继续读原著、学经典、勤思考,努力扩大影响力。

读书会被《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阅读经典激发头脑风暴,思政教育还能这么搞,中国矿大(北京)读书会——今天,你读马克思了吗?》为题刊发了专题报道并被各大门户网站转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社会实践推动思政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语重心长,为高校思政课建设与改革指明方向,鼓舞信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传承志愿服务精神、发扬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志愿服务的中国特色为目标导向,逐渐构建起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创新性模式——“1+2+3+4模式”,即1个核心、2个载体、3种形式与4个把控。

1个核心,即始终以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为核心。2个载体,即以思想政治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为两个载体。3种形式,即以观看志愿服务典型事迹资料片、收集志愿服务案例集与展示个人实践成果三种形式来展开。4个把控,即要做到前期布置、实现过程、提交成果、总结反馈这四个环节的精准把控。

2017年3月,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引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支持服务平台——至善网云教学平台,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把握学生求知需求,逐渐形成“课堂•网络•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着力丰富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切实增强感染力。

2017年3月2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党员参加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论志愿”学术大讲堂暨志愿服务文化专场报告会,学院当日挂牌成为“北京志愿服务研究基地”,为引导大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供了有力的抓手。

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定点扶贫工作,与当地困难学生建立资助关系,集体自发捐助善款。学院教师自愿加入校团委“大学生志愿服务导师团”,义务为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截至目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已在航空总医院、北京小汤山医院以及福心公益设立三家志愿服务基地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为更好的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奠定基础。

“1+2+3+4模式”的实施,有效将志愿服务活动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搭建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衔接的桥梁,成为从书本到实践、从帮助他人到自我教育的重要抓手,让学生在接触社会、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起扬帆正当时。

我院(北京)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努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加快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一条:【一线采风】我院(北京)全面做好新时代工会工作

下一条:【一线采风】我院(北京)全力构建“三扶五育”发展型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