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开幕!教育部发布会聚焦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于2024年1月29-31日在上海共同举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第一,大会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

2024-01-26 浏览详情

人物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厚德笃行 世纪师者——记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教授袁文伯先生

发布时间:2012-10-22 17:00:02  作者:刘杨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青年时代的袁文伯先生

袁文伯先生,1912年3月25日出生,浙江天台县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我院(北京)教授、首批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193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机构组,历任浙江省立英士大学讲师、国立北洋工学院讲师、国立英士大学(1950年并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副教授、之江大学副教授。1951起,任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教授、材料力学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矿业工程力学、结构工程、岩土工程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和指导研究生等工作。其科研事迹入选首批“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忆往昔风华 寄今日少年

袁文伯先生夫妇

天台灵气厚,遍地俊杰生。袁文伯先生出生于江南的书香门第,一门多才俊,曾祖父为秀才,祖父为举人,父亲亦为秀才。袁文伯先生自小受到家庭浓厚的书香气氛熏陶,敏而好学,尤为爱书。

上个世纪初,军阀混战,国之不国,年轻的袁文伯扎身学海,把满腔爱国热情付之于对科技的钻研。袁文伯先生回忆,那时自己读书很是用功,希望通过学习科学技术为国家强盛尽一份力。1937年袁文伯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组,之后就一直投身教学科研工作。

提到1951年,袁文伯教授显得尤为激动:“在那样的环境下,国家规划了矿业、林业、地质、石油等行业的高等学府,而矿院的大楼率先建成。”也正是这一年,袁文伯教授进入当时的北京矿院,开始了在矿大的几十年辛勤耕耘。回首几十年的教学科研生涯,曾经的滴滴点点都浮现在眼前:他孜孜不倦地投入教学工作,没日没夜地钻研课题;1990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从事高校科技工作40年成绩显著”荣誉证书;倾注极大心血和热情主编的《工程力学手册》获1990年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并在实际教学和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主编《凿井工程图册》第五册“凿井专用设备设计计算示例”,对凿井设备设计计算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他所主持的“凿井专用系列11吨钩头及4立方米矸石吊桶研制”获煤炭部198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钢筋混凝土井架抗震性能研究”获1991年能源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多篇论文被北京市煤炭学会、江苏省煤炭学会等评为优秀论文;此外,精通俄语的袁文伯教授还译著了《测量误差原因》、《煤矿凿井平衡法结构承载能的计算》等书籍。

1981年,步入古稀之年的袁文伯教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面前庄严宣誓时,终于完成多年心愿的他激动不已。

“现今社会发展了,青年学生的观念也不一样了,要让新一代学生有发展自我个性的空间。”袁文伯教授如是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老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追求真理,在这个范围内再去发展自我。”欲速则不达,针对如今浮躁的环境,袁文伯教授经常告诫学生:“凡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好高骛远,一步一步去解决问题,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去实现。”

半世教学路 一生矿大情

袁文伯先生和他的学生在一起

袁文伯教授从事教学工作半个多世纪,始终坚持“学以致用”和“教学、实践及科研相结合”的治学之道,他桃李满天下,其中不乏现如今正在各条战线上奋斗的教学、技术、管理骨干,为建设祖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几十年的岁月,和矿大一路走过,那份矿大情缘更是深深地镌刻在袁文伯教授心中,据袁文伯教授的儿子介绍,只要是矿大人,在父亲眼里都是亲人,只要学校来人探望,他就特别高兴,总有说不完的话。

谈到学校的发展,袁文伯教授反复强调着两个词:不容易、很高兴。他无比激动地向记者诉说着关于矿大建设的点点滴滴,透露着无尽的自豪和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这位百岁老人尽情地回忆着那段时光,国家规划、西郊建校、文革留守、改革开放……当谈及近年来矿大的发展,袁文伯教授显得更加的兴奋。“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利用有限的土地,建设得这样好!”经历了世纪的变迁,感受了此间的总总,他不断地强调着祖国兴盛、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紧密联系,不断地为我们党、社会和学校的又好又快发展感到激动与兴奋。

严谨治学问 “德”字铭心间

副校长范迅亲切慰问袁文伯先生

“老师治学严谨,一丝不苟,深受学生和同事敬爱。”一位袁文伯教授的学生这样评价他所爱戴的老师。

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袁文伯教授承担了三部(煤炭部、冶金部和机械工业部)会战项目——凿井钩头、连接装置、4立方米和5立方米大吊桶的研制工作。通过实验,他解决了大型立井施工机机械化设备配套的关键性问题,并提出了钩头受力超出弹性后的屈服承载能力和极限承载能力的计算理论,对钢梁极限承载能力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去沈阳做实验时,袁文伯教授已年近七旬,且腿脚不便。他拄着拐杖,每次一去就是两三个月。冬季恶劣的天气给实验的进展带来诸多不便,袁教授每次都坚守在现场,拿主意、出点子、做指挥。

以德为先,用这四个字来形容袁文伯教授再恰当不过。他的一名学生深情地告诉记者:“我所了解的袁文伯教授,是笃实严谨的学者,严肃认真的老师,敦厚淳朴的长者,热爱家庭的慈父,感情忠贞的丈夫。”袁文伯教授一生不慕荣名利禄,不追求生活享受,如今他的家仍旧布置得朴实温馨毫不奢华:简单的一套茶几桌椅,古朴的书柜,几幅字画便是客厅的点缀装饰。

袁文伯教授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爱护学生,永远以一腔热情对待学生,很多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曾得到他的帮助和指导。袁文伯教授经常说“在道德上去提高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几十载教学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大学就是要教导出以德为先、积极向上的人才。”在谈及自己满园桃李时,他无比欣慰,“教育之道,德在先,不然此路不通,就是这个道理。”

老来有书伴 性情自怡然

“书是我这一辈子最大的财富。”袁文伯教授这样说道。他酷爱读书,无论是专业书籍还是各类文学名著,都一一品读,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智力上的投资,而收获的是无尽的报国财富。袁文伯教授好读书,更加爱买书,一见到好书,就如获至宝,想方设法也得买上一本仔细研读,因此,他的藏书在矿大教师之中数一数二。更难能可贵的是,袁文伯教授好读书却不吝啬书,愿意把这份宝贵的财富与众人分享,更是把自己大批珍贵的专业书籍赠与学校力学研究室,供广大师生查阅。

尽管已经年过期颐之年,袁文伯教授却一直不减老知识分子的情怀,时常关注和思索着社会、学校的发展。每有国际大事发生,袁文伯教授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乐于和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他的儿子介绍,袁文伯教授现在特别担忧能源短缺的问题。“资源挖完了,子孙又用什么呢?必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一次性能源用完就没有了,必须加紧研究太阳能、核能这些新能源。”袁文伯教授说道。当被告知学校越来越多的老师正在研究能源利用效率等问题时,他立刻表示赞许,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能源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不光是效率问题,更要开源节流。”

在与记者侃侃而谈的一个多小时里,袁文伯教授精神矍铄、笑声朗朗,良好的精神状态让人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位老人已然101岁高龄。上个世纪初,各种条件远不如现在,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的,袁文伯教授埋头科研和教学工作,又经常加班加点熬更守夜,但是他笑称:“这样一路走过来,身体也这样练出来了。”他坦言,自己的好身体源自宽广的胸襟,不要因为一些闲琐之事而耿耿于怀,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耄耋之后,袁文伯教授更是广泛地阅读各类文学书籍和修身养性类书籍,以此自娱,怡然自得。

后记:作为学校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诸多的光环映衬得袁文伯教授愈加谦逊和蔼,没有丝毫的架子,他勤勉好学、严谨求真、勇于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体现的正是世纪矿大的百年沉淀,值得所有矿大人学习和追寻。

上一条: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记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教师韩春霖先生

下一条:新疆挂职干部谢均岩:从陌生到适应 从适应到热爱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