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开幕!教育部发布会聚焦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于2024年1月29-31日在上海共同举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第一,大会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

2024-01-26 浏览详情

人物故事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物故事 >> 正文

【导师制进行时】徐慧: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权利

发布时间:2017-12-22 16:14:20  作者:李静  来源:党委宣传部   点击:

这几年,在我院(北京)的校园里,“导师”这个称呼对每一位本科生来说都不再遥远陌生,不需要等到考取硕士研究生,刚刚迈入大学的那一天,他们就已经幸运地拥有属于自己的导师了。

在学校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试点的三年前,也就是2011年,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就在本科生中开展了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导师制。那时候金融危机的余震还在持续,计算机专业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陡然增加,学生普遍比较迷茫,为提高教学和就业质量,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在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并考虑到自身只有一个班,学生人数少的特点后,计算机系决定实行导师制,希望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进行引导。徐慧是第一批积极参与其中的老师。

大一大二的课程往往都是基础课,学生与专业课老师交集非常少,但也恰恰因此,许多学生对专业的诸多困惑始终得不到解答。徐慧作为导师制的先行者,就担当起了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成为许多学生的专业启蒙老师,启发、指引他们逐步踏入专业的领域。计算机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几乎每个学生入学前都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同的学生了解的程度差异很大,同时这种理解也常常比较片面。“一开始,学生们普遍把计算机当作一种工具,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理解的,但其实计算机学科有自己专门的理论和科学技术。”面对新入学的“门外汉”,徐慧非常清楚他们的误区所在,耐心地为他们解释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如何理解计算机,引导他们深入学科领域,明晰学术边界。

初入大学,如何适应新角色是每一届新生都会面临的境况。徐慧选择用微信群把学生们聚拢到一起,时不时通过微信关心他们一下,让他们在舒适自在的氛围中感受到温暖和帮助。群里各年级的学生齐聚一堂,大家互帮互助,低年级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还没等徐慧开口,高年级的师哥师姐们就已经热心的提出了建议。“其实从指导学习的角度来说,我并不如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对自己走过的弯路、遇到的问题有更深切的体会,帮助低年级同学也更切中肯綮。” 徐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握好尺度,既不干扰学生,也不跟学生脱离联系,让学生们拥有充分的自由。“除了开学、期末等比较关键的时间点,我一般不会将学生叫到一起开会。总是频繁打扰学生,对他们来说也未必是好的感受。我们不能为了完成任务,给学生增加负担。以学生为核心,我主要是引导,他们有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

对于导师制的职责范围,大家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老师认为导师的主要工作应该侧重于专业方面,这是它不同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特长。徐慧也认同这一看法,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她发现往往难以厘清界限。“许多问题是互相缠绕的,有些看起来是专业问题,但那可能只是问题的表象,实际上可能是思想问题、性格问题、情绪问题。”徐慧总是善于在复杂的问题中剥茧抽丝,找出根源,对症下药。去年有一位新生自信心不足,在“高手云集”的同学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认为是自己天赋不够,希望老师不要期望太高。徐慧看出来他只是还没适应大学的生活,给自己逃避不满意的现状找了一个借口。她非常注意孩子们的差异,把握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沟通和引导。她没有“恨铁不成钢”地批评学生怯弱,而是耐心地开导他说:“我理解你,你并不是不行,只是希望暂时在心理上给自己一个安慰。我相信只要努力,你是可以做到的。”这样一句简单的鼓励点醒了学生,学生也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的信任。

在大一大二的领航阶段,徐慧默默地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关注着学生,适时地指导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生活,引领着专业的航向。到了高年级科研阶段,徐慧尊重学生的意愿,给学生一次重新选择的导师机会。“不要把学生和老师长期捆绑在一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不利,要充分发展学生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每当有学生提出对其他导师的课题更感兴趣或想加入其他团队时,徐慧都非常支持。她常说:“不能乱点鸳鸯谱,老师点选或随机分配的并不一定合适,经过一两年的磨合与成长,学生更清楚自己的方向。导师制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做自己喜欢的选题热情更高,学生们自己组队也能更好的配合。导师的关键在于引导。”

对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徐慧主要依托学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辅以学科竞赛,让学生从选题训练开始,到出成果、写文章、参加答辩,全程参与,选题能力、科研能力、工程能力、表达能力等全方位提升。徐慧非常注重选题,她从不给学生限制选题,即便出题也很宽泛,留下学生自主的余地。为了一个选题经常开好几次会,学生之间充分讨论甚至争论,徐慧把握方向,避免学生走偏。“学生自己提的想法,老师从学理和技术上提供帮助,学生能没有积极性吗?”徐慧对这种不脱离学生实际的选题方法非常自信。学生自己立项更接地气,学生也能够驾驭,自觉性也随之提高,许多学生经常为了自己的项目奋战到凌晨,徐慧也就着学生的时间,随叫随到。12月3日,刚刚闭幕的第四届全国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上,徐慧指导的参赛队就荣获了二等奖。

六年来,徐慧指导的学生获得过2项优秀毕业设计一等奖;2项优秀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5人次获学科竞赛奖项;发表4篇高水平论文;取得2项软件著作权;研究生上线率100%。

不用同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的学生,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激发出学生自己的热情,是徐慧所秉持的育人理念。这几年走过来,一路见山开山,遇水架桥,指导的学生都取得了好成绩,在学科竞赛和升学过程中也获得兄弟院校的认可,这是徐慧感到最欣慰的事情。

上一条:【矿大人物】张凯:任课教师、辅导员、工程师的课堂“化学反应”

下一条:【矿大人物】军人丹青照边境,莘莘学子青春行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