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日开幕!教育部发布会聚焦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

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将于2024年1月29-31日在上海共同举办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第一,大会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

2024-01-26 浏览详情

媒体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矿大 >> 正文

【中国煤炭报】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矿山上——记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琦

发布时间:2023-01-19 11:10:40  作者:王世雅  来源:中国煤炭报   点击:

王琦(左三)和学生们在井下开展实践

王琦(右一)在车站修改学生论文

本网讯 日前,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琦,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该奖项面向全国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旨在鼓励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

这不是王琦第一次获奖。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金奖、中国煤炭学会青年科技奖……包揽众多奖项的青年学者,是如何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记者拨通了王琦的电话。

在井下不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本科就读于山东科技大学,硕士阶段师从王来教授。王教授带领我进入科研的大门,并推荐我到山东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我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从讲师成长为副教授、破格教授。2016年,我在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北京)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3年后作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被引进到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北京)任教。”王琦告诉记者。

至今,王琦仍然清楚记得第一次深入井下开展研究时的感受。博士阶段求学时,王琦跟随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校长、教授李术才,开展煤矿巷道大变形控制研究。为了获取现场第一手监测数据、指导工人进行新工艺施工,他带领师弟在山东能源集团赵楼煤矿连续下井十七八个昼夜,与矿工兄弟同吃同住同工作。

“我们每天扛着沉重的监测设备,揣着馒头和矿泉水,在千米深井徒步四五公里到巷道迎头。凌晨三四点,正是筋疲力尽煎熬时。那会儿实在困得睁不开眼,但只要一坐靠在U型棚腿处闭会儿眼,就会有人过来踢我的靴子。因为在井下睡着非常危险,同时更是违章。”王琦回忆道,“但正是因为有了一次次的现场盯班,才让我深刻体会到,如果想真正做点事情,是要付出很多艰辛的。我们必须努力提高在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是坐在办公室里看书收获不到的。”

2009年至今,14年里,王琦一直为赵楼煤矿提供技术服务,赵楼煤矿也一直为王琦课题组保留着宿舍,以便他和学生能随时来调研学习。王琦很感谢这段经历。他认为,正是山东能源集团和赵楼煤矿的大力支持,才让他深深感受到社会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尊重,鞭策着他不断提升实践能力。

从此“到现场去”成为王琦求学从业道路上的一条重要准则。攻读博士后期间,王琦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澳门尼威斯人网站8311(北京)教授何满潮。2017年,何满潮首创的无煤柱自成巷N00工法在陕煤集团柠条塔矿业公司开展现场试验,王琦参与到其中学习。

“由于是全新的工法,用到了很多自主研发的新装备。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虽然单独来看,每项装备都运行得很好,但装备和工艺的配合效率还是很难实现预期目标。”为了新工法的高效施工,何满潮指导王琦与课题组的学生,去柠条塔矿业公司井下驻扎。

当时,井下有20多套装备。王琦带领课题组连续跟班30多次,将所有装备运行情况和效率数据完整记录下来,精确到开哪台施工装备、配几名操作人员、修哪处故障部位以及装每根钻机钻杆、打每个锚索钻孔、放树脂药卷的时间等详细信息。

有了第一手资料后,课题组认真分析了装备运行效率、设备检修效率、工区人员分配、工人施工效率以及技术人员指导次数等数据。通过量化指标,他们系统梳理了制约工程进度的各类问题。“有一次,遇到装备厂家负责人,我还跟他们开玩笑说,30多个班盯完,我现在可能比你们还了解设备性能。”充分的调研给了王琦信心。

明确了工程进度“卡脖子”问题后,何满潮带领课题组,与陕煤集团、柠条塔矿业公司相关领导以及装备厂家负责人进行充分沟通,制定了针对性的措施。这使得施工效率大幅提升,预期目标超额实现,N00工法顺利在柠条塔矿业公司探索落地。

“我们年轻的科研工作者既要深刻理解院士的设计思想,又要充分了解现场施工人员的想法和做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场施工决定了新技术推广的成败。陕煤集团、柠条塔矿业公司与装备厂家负责人,帮助我们进行各方面的细致协调,保证新工法在现场施工时,可以将各项任务精准到每一个人、精确到每一分钟。在摸索前进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王琦说。

与学生常驻现场,探索科技创新模式

位于山东菏泽的巨野煤田,是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煤田。2009年开始,王琦和课题组长期驻扎在这里,开展科研工作。说起那段岁月,王琦至今都很感慨:“坚持进行艰苦的科学试验,让我逐渐得以成长。”

针对深部巷道大变形控制难题,课题组研发了约束混凝土高强支护新技术。而开展约束混凝土拱架1:1的室内试验,明确其力学性能,是进行现场设计和成功应用的前提。不过,学校的实验室在城市中心,不仅大型试验设备安装空间不足,运输拱架也很不方便。

“既然课题组长期要在现场开展工作,那么能不能把实验室搬到现场,就在巨野煤田建个实验室?既能方便科研,又能培养学生。”王琦心想。很幸运,他与山东天勤公司建立了联系,合作开展基地建设。

2013年8月,深部支护协同创新现场基地开始建设。2014年6月,深部支护协同创新现场基地建设完成。在该基地,课题组研发了地下工程全比尺拱架力学试验装备,系统开展了不同断面形状、不同截面形式和不同荷载模式的约束混凝土拱架试验,明确了约束混凝土高强承载机制,提出了成套设计方法和施工工艺。

“工程现场是宝贵的技术试验场。”王琦表示。针对工程现场发现的同题,他和课题组又研发了煤矿开采全过程真三维模型试验系统、深部围岩力学参数随钻原位测试系统、装配式支护体系智能高效施工装备,形成了复杂条件围岩分阶段高强控制体系。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深部支护协同创新现场基地发挥着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了山东省地下空间安全控制工程实验室、山东省院士工作站、菏泽市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有力推进科研工作的开展。

2014年,王琦等人推动深部支护协同创新现场基地建成;2018年,王琦挂职深部支护协同创新现场基地所在地郓城县分管科技工作的副县长。“得益于当地对科技人才的重视。让我能够一直成长。所以说,郓城是我的第二故乡。”王琦说。

处于“想为家乡做些事情”的本心,王琦一直寻找着反哺的可能性。为此,王琦积极发挥党员在科技创新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深部支护协同创新现场基地成立了地下工程协同创新党支部,不仅发展了多名党员,还将学生培养、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融入到基地发展中。

“个人认为,这是科研与党建、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种探索模式。”王琦表示。在深部支护协同创新现场基地,研究人员吃在实验室、住在实验室,便于随时解决周边矿井遇到的难题,真正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矿山上。

传师道教书育人,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

在教学上,王琦言传身教、耐心指导,努力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老师们教会我的不仅是前沿知识,更重要的是艰苦奋斗。深人一线的科研精神。老师们为我树立了榜样,我有义务、有责任传承下去。”王琦说。

王琦坚持让研究生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在现场提炼科学问题。高红科是王琦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经常跟随王琦常驻工程现场,研究技术难题。在现场的日子里,高红科不仅学业成绩优秀,还获得了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王老师对学生成长十分关心,我们经常能对一项试验,一个难题,通宵达旦讨论。一篇论文,王老师能给我们改15遍以上,飞机、火车、出租车,工程现场、矿区宿舍……处处留下了王老师指导我成长的身影。”高红科说。

如今,王琦培养或协助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31人次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5人发表多篇SCI/EI论文并收录5篇,18人授权发明专利超过5项。

“以前跟王来老师读硕士的时候,老师和师母经常主动关心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常叫我们去家中交流;跟李术才老师读博士的时候,不管多晚多忙,只要学生发消息请教,老师都是秒回;何满潮老师这么大年纪,还经常带领我们去现场、推公式,逐字逐句教我们修改材料。后辈们做出的一点点成绩,都是在前辈积累、平台助力的基础上实现的。”王琦说。

关于未来规划,王琦也畅想了很多:“首先,要做好科研工作;其次,要做好国家重大工程的服务工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用心培养学生。”

“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很多工程要针对性地开展,不断凝练研究方向,产生创新性的成果,并向有挑战性的工程出发。”王琦提出一些建议。

上一条:高玉兵:在深井中探索光明

下一条:【人民政协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名单

关闭

热门文章

更多+

专题报道

更多+